强强联手/杭港机场合作 打造调度“最强大脑”******
图:港生们参观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指挥中心。/大公报实习记者曹逸琳摄
“车辆启动中,请注意。”伴随着工作人员在平板电脑上按下开始指令,两辆无人驾驶货物牵引车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4机坪按照提前设定好的线路行驶,让一旁前来采访的港生们啧啧称奇。
据杭州机场无人驾驶牵引车项目负责人陆志杰介绍,杭州的无人驾驶技术参考了香港机场的经验,并在复杂路况定位方面进行了优化。“不仅如此,杭州机场还专门建造了无明显标志的环岛隧道训练模型,使系统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路况。”陆志杰骄傲地说,应用以来,该系统实现了厘米级精准定位,并保持零误判率。“下一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将逐渐增加无人车的货物负载,评估车辆载货的最佳状态与最高效率。预计在2026年初,无人车将会正式运行,每日可保障航班20架次以上。”
据介绍,2005年1月17日,在“香港.浙江周”开幕仪式上,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合资项目成为153个签约项目的第一个。在此后的20年里,杭港两地机场双向奔赴、结伴同行,以开放之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推动浙港合作的开放因子,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注入蓬勃动力,铸就合作共赢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机场的“最强大脑”联合指挥中心也是杭港两地机场的合作成果。2018年,杭州机场三期项目启动,同步开始研究规划新的运行指挥中心,此时国际领先的香港IAC(Integrated Airport Centre)成为项目的对标对象。
3日下午,港生们在机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指挥中心,只见三块巨大的屏幕映入眼帘,上面实时显示着航班起降状态、调度次序以及机场各区域的监控等画面。屏幕前分布着不同功能的工作台,分别负责调度机场的各项工作,确保运营有序进行。
“以前我们看不到航站楼和场区地面交通的信息,现在接入了相关席位和信息系统,信息更全面、协调更便捷。同时,我们引入了杭州地铁席位,杭州机场高铁站建成运营后还规划了高铁席位,进一步适应交通枢纽发展。”杭州机场飞行区中心运控室主任指挥林晨涛形象地说,IAC好似一根“定海神针”,全方位提升了杭州机场的旅客服务质量与航班保障能力。
大公报记者俞昼 实习记者曹逸琳
亦师亦友 带给学生安全感******
图:在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执教的台湾学者张继元给学生做指导。\大公报记者郭涛摄
“我觉得张继元老师有点像‘定海神针’,只要他站在那里,我就会觉得这个场域是安全的,我会愿意把自己的隐私或内心深处的故事讲给他听,张老师会‘稳稳接住我’,然后再把我安全地‘带回来’”。李春江是西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的研究生,张继元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平时很少有机会见到台湾的同学或老师,所以我一开始对张老师是很好奇的”。
李春江表示,张继元主张的心理学流派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尊重每个人作为“人”的价值,不会用“成绩”去进行奖惩。张继元经常会问学生们“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做”,尊重学生的想法,更多的是引导他们说出困惑,再陪同学生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或疏导情绪。
在学校里,张继元是学生们眼中的“定海神针”,在生活中他则是学生们的好朋友。在课下,他常与学生们一起爬山,吃饭,玩密室和剧本杀。
李春江说,“张老师生活中更像是我们的同辈,很亲切,我们可以自由地和他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