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陷阱/国安部:境外间谍用共享充电宝窃密******
7月30日,国家安全部发文提醒,有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别有用心之人,可能利用共享充电宝窃取用户智能终端的通讯录、照片、视频、社交账号甚至支付信息等数据。
据介绍,使用这些“问题充电宝”过程中,会设置诱导性提示,如“是否信任此设备”或“是否允许USB调试”等,诱使用户点击“信任”或“允许”,让攻击者绕过安全限制,拥有对用户智能终端控制能力,实施深层次的窃密和破坏活动,如利用用户智能终端开展窃听窃视等。共享充电宝被预先植入间谍软件、木马病毒或后门程序,当用户连接“毒充电宝”后,这些恶意代码便如“电子寄生虫”般悄然潜入智能终端系统。即便用户充电结束断开连接,恶意程序仍能在手机后台持续运行,将用户手机变成全天候的“监视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挖掘,通过分析共享充电宝后台海量的用户位置、使用习惯、设备标识等数据,刻画个人乃至群体的行为轨迹、活动规律,对特定敏感人群实施监控与定位,甚至用以评估群体动态,从事危安活动。要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主流品牌官方投放设备,坚决不使用来源不明、外观有拆卸痕迹以及接口异常的共享充电宝。\红星新闻
专家观点/旅游可以“窝囊” 生活不可“躺平”******
“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我们会进入到低功耗模式,情绪就像一个非常紧绷的气球,需要得到释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昊梦科技首席心理专家、心理作家、浙江省去哪家族少年警校创始校长王翠芳表示,“窝囊旅游”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逃避性应对”行为,也是一种“及时满足”,“这种行为在短期内减轻压力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可能会加剧现实社会功能的退化,比如说跟人交往工作、抗压的能力等等都会越来越弱。”
王翠芳建议,当代的年轻人能够注意到心理健康问题,放慢脚步进行沉淀和思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要注意“躺平”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生活行为模式,可以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低强度的活动去满足娱乐、释放压力的需求,比如看书、听音乐、画画等。
“当我们选择放松自己,去旅游的时候其实也无需为自己贴上‘窝囊’的标签。”王翠芳表示,自我定义“窝囊”实际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嘲,通过主动给自己贴标签来缓解外界评价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强化消极的自我认同。“漂流本身就是放松的,是娱乐的,就带着最轻松的心情去玩吧。此外,我认为社会的支持对年轻人缓解压力也很重要,比如,可以通过组织线上社群或者线下一些轻度活动来帮助年轻人重建真实的人际链接。”